skip to Main Content
欢迎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
1. 官宣: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将于4月20至22日举行
2.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主席曾伟雄
3. vivo签约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战略合作伙伴
4.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日程(4.16)
5.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
6.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
7.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2022年咨委会会议
8.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2022年理事会会议
9.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发展与合作线上研讨会
10. 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研讨会
11.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渤海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赵志宏
12. 周小川:数字技术升级迭代并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3.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柯邱鸣
14. 潘基文:全球必须重归合作和对话
15. 图尔克:寻找合适方法治理债务危机
16. 特里亚:需要一套新的布雷顿森林协定
17. 阿赫塔尔: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
18. 薄迈伦:避免中美关系渐行渐远
19. 阿赫塔尔: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
20. 李保东秘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21. 张军秘书长考察论坛年会设施
22. 张军秘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3. ​2025年年会深观察(四):全球化面临挑战,自由贸易港带来全球贸易新动能
24. ​青年如何引领可持续未来
25. “中日企业家对话会”在博鳌举行
26. 2025年年会深观察(八):开放共识下挑战仍大,亚洲如何构想区域一体化未来?
27. 2025年年会深观察(九):全球治理将走向何方?博鳌重申多边主义,推动转型与改革
28. 张军秘书长会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等
29.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全球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落地,全球合作是关键
30.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二):实现普惠包容的全球化:是时候行动了
31. 年会热词 :亚洲世纪 | 伊恩·戈尔丁
32.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三):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问题:探索标准边界与建立全球性治理机构
33.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四):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难度陡升,亚洲如何扬长补短?
34.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五):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转变,跨境电商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35. 年会热词 :重建信任 | 翟京丽
36.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六):如何应对美国关税冲击?亚洲正在加强区域协同,追求合作伙伴多元化
37.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七):在世界大变局中重建信任:多边主义寻找新答案,不确定性考验大国担当
38. 年会热词 :多极世界 | 基里尔·巴巴耶夫
39. 年会热词 :滑铁卢时刻 | 柯成兴
40.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九):当机器变得足够智能,人类该如何与它相处?
41.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大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全球化布局,视绿色转型为商业契机
42.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一):全球协同共进,加速迈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球可持续发展当前面临着诸多挑战。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仅有17%的目标进展顺利,而近一半的目标进展甚微或进展一般,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目标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

“世界多地冲突不断,紧张的地缘局势和日益突出的气候变化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的主要原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此前强调。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十年”进入五年倒计时的紧迫节点,如何在世界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

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世界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端对话中,政商领袖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多边化的国际合作,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5年9月25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审议通过,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继承与升级,旨在为未来15年世界各国发展及国际合作指引方向。该议程包含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及169个具体目标,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领域,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公平、健康、可持续的世界。

然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指出,经过10年努力,《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实现进程非常缓慢。目前只有17%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在正轨上推进,48%的指标进展缓慢,大多数目标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地缘政治冲突、经济发展放缓、气候变化等挑战使得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景更加悲观,这凸显了全球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对话中,福德士河创始人、执行董事长福瑞斯特强调,全球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上已经滞后,而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实问题,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危机必须得到重视,这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作为全球头部药企阿斯利康全球的首席执行官,苏博科提到,全球未能如期实现降低过早死亡率这一目标,这也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健康领域的严峻挑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明确要求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的人类福祉,相关具体目标旨在降低全球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和儿童的可预防死亡等。

在众多行业面临脱碳挑战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的脱碳问题尤为突出。福瑞斯特指出,澳大利亚钢铁厂每年燃烧大量柴油,成本高达12亿澳元,而脱碳需投入60亿澳元。这表明钢铁行业脱碳需资金与技术突破,其转型进展将直接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合作、合作还是要合作

2025年1月,特朗普政府在就职前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态度消极,与拜登政府此前重新加入并提交新目标形成对比,显示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的倒退。对此,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多边化合作才是解决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根本途径。

刘振民表示,联合国作为支持全球行动的唯一平台,其多边主义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必须向国际社会明确传达这一理念。他呼吁各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南方国家,增强这些国家的信心与希望。同时,联合国应明确表态,愿意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他还提到,尽管在2030年之前可能无法完全达成所有目标,但国际社会应在2030年之后继续推进目标的落实,这一决心也需在联合国大会上清晰表达。

多边化合作意味着既有全球合作,也有各个区域之间的互动协同。阿古斯强调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亚洲地区各国共同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气候风险、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问题,这些挑战是整个区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他认为,东盟在维护区域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东盟各国应秉持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的理念,妥善处理各类争端,确保每一个成员国都能在区域发展的进程中稳步前行,不被落下。

作为亚洲的重要大国,中国与各方的合作至关重要。在亚洲地区,中澳合作尤其值得关注。福瑞斯特强调,中澳在绿色钢铁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而澳大利亚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双方结合优势,利用中国绿色设备技术,可在绿色钢铁领域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与印尼的合作源远流长且意义重大。阿古斯强调,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印尼积极整合基础设施、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和能源可持续性等多方面资源,推动国家发展。2005年,印尼与中国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开启了双方关系的新篇章。此后,两国关系不断深化,于2013年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除了与亚洲区域内的国家合作,洲际间的“强强联手”也是多边化合作中的重要形式。苏博科指出,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必须加强合作。他还提到,中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创新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体行动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迟缓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协作与具体行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各国必须携手共进,通过多边框架下的团结协作,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具体政策和投资,推动全球性问题的有效解决。

阿古斯强调,当前时间紧迫,呼吁各方将论坛上的讨论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投资,以推动实际的变革。同时,他还呼吁各国在创新和治理过程中秉持负责任的态度,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伦理原则和人类的共同利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领域。

阿古斯指出未来转型的三大关键领域: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调基础设施是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基石,呼吁加强跨境合作;二是能源转型,倡导绿色增长,加速向可持续能源转型;三是数字化转型,支持通过数字化推动包容性增长,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潜力巨大。

然而,仅靠个别领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刘振民看来,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以及能源转型的紧迫性需要得到重视。他提到,全球能源转型需要充足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支持,各国应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低碳能源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

福瑞斯特还指出,企业和政府都应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他提到,企业界正在通过技术进步主动作为,展现出积极的态度。他呼吁各国政治领导人必须严肃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如果无法切实履行责任,就应该让那些更愿意采取行动的人来接替他们的位置。

刘振民表示,虽然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但各国仍需携手共进,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多边框架下的团结协作,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各类全球性问题。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