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欢迎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
1. 官宣: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将于4月20至22日举行
2.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主席曾伟雄
3. vivo签约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战略合作伙伴
4.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日程(4.16)
5.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
6.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
7.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2022年咨委会会议
8.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2022年理事会会议
9.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发展与合作线上研讨会
10. 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研讨会
11.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渤海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赵志宏
12. 周小川:数字技术升级迭代并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3.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柯邱鸣
14. 潘基文:全球必须重归合作和对话
15. 图尔克:寻找合适方法治理债务危机
16. 特里亚:需要一套新的布雷顿森林协定
17. 阿赫塔尔: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
18. 薄迈伦:避免中美关系渐行渐远
19. 阿赫塔尔: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
20. 李保东秘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21. 张军秘书长考察论坛年会设施
22. 张军秘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3. ​2025年年会深观察(四):全球化面临挑战,自由贸易港带来全球贸易新动能
24. ​青年如何引领可持续未来
25. “中日企业家对话会”在博鳌举行
26. 2025年年会深观察(八):开放共识下挑战仍大,亚洲如何构想区域一体化未来?
27. 2025年年会深观察(九):全球治理将走向何方?博鳌重申多边主义,推动转型与改革
28. 张军秘书长会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等
29.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全球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落地,全球合作是关键
30.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二):实现普惠包容的全球化:是时候行动了
31. 年会热词 :亚洲世纪 | 伊恩·戈尔丁
32.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三):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问题:探索标准边界与建立全球性治理机构
33.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四):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难度陡升,亚洲如何扬长补短?
34.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五):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转变,跨境电商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35. 年会热词 :重建信任 | 翟京丽
36.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六):如何应对美国关税冲击?亚洲正在加强区域协同,追求合作伙伴多元化
37.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七):在世界大变局中重建信任:多边主义寻找新答案,不确定性考验大国担当
38. 年会热词 :多极世界 | 基里尔·巴巴耶夫
39. 年会热词 :滑铁卢时刻 | 柯成兴
40.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九):当机器变得足够智能,人类该如何与它相处?
41.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大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全球化布局,视绿色转型为商业契机
42.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一):全球协同共进,加速迈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正经历深刻变革与复杂调整,国际秩序进入转型重塑期。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信任”与“信心”同时成为高频热词。

细看当前大势,大国间对立加剧,多边合作的基础受到削弱,地区冲突持续升温,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上升。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突显。国际社会在应对共同挑战时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3月26日下午,主题为“在世界大变局中重建信任”的高端对话传递出风暴中信任重建的迫切性,也揭示了变局下全球治理的复杂性。这场围绕过去、当下、未来展开的深刻讨论中,来自世界多国的知名专家、部长和前领导人对多边主义的实现路径、大国担当的重新考量、国际秩序的局部重构进行了全面剖析,为世界重建信任启发思考,提出建议。

风暴中的多边主义新设想

作为全球治理的一项突出挑战,信任赤字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焦点。重建信任是应对全球性问题、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国际合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在主持这场论坛时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变局。一方面,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多极化持续推进。与此同时,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社会面临方向危机、信任危机、治理危机(Direction Crisis, Trust Crisis, Governance Crisis),世界变得更加无序、危险。

张军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去年在未来峰会上“当今世界正脱离正轨(Our world is heading off the rails.)”的表述,并由此引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应该怎么办?

“正如一位著名哲学家曾经说过的,‘缺乏信任的社会如同一盘散沙,而充满信任的社会则能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A society lacking trust is like a heap of loose sand, while a society brimming with trust can coalesce into an impregnable force.)’。”张军表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应继续坚定坚持多边主义的大方向,坚持在开放中谋求发展,通过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同时必须指出,我们面前的世界日益分裂,对抗加剧,无论面向未来的路怎么走,都必须解决好重建信任问题。没有信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合作,不可能实现有效治理。

那么,如何在充满挑战的世界大变局中重建信任?参与讨论的各国嘉宾提出了新形势下多个新设想、新概念、新路径。

葡萄牙国务部长兼外交部长保罗·兰热尔认为,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必须对未来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预测。对于多边主义这一应对全球挑战的有效途径,他提出了新的猜想与建议:多边主义的双边化。他认为,我们正处于从跨国外交走向交易性外交的转型过程中,但从多边框架转向双边框架很难操作,尤其对中小国家来说困难更大,可以在联合国或部分区域组织的参与下增加双边接触,以建立多边框架内的新秩序应对保护主义思潮。

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现在国与国之间信任度如此之低,背后出现了与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悖的人为的“去全球化”,大国之间重建信任非常关键。中国作为一个不同于美国、俄罗斯的新型大国,可以在创建信任的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马德里俱乐部主席图尔克也指出,单极世界已经结束,“一个国家主导整个世界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中国始终支持联合国的统一框架,这对于促进全球信任建设至关重要。

国际法、人工智能与核安全

对于个别国家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说法而非“基于国际法的国际秩序”混淆视听,在《国际法》之外设置例外条件,国际上已不乏批评的声音。

图尔克指出,在讨论建立多边机制时,应该先避免词汇概念的混乱,一些新的国际规则已经确立却偏离《国际法》框架,这让多边机制的建立变得更为复杂。他以乌克兰问题举例说,美国的新政府打破了美国政府的新政策,这或许并不是值得我们支持的能够带来和平的做法。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也提到:“美国政府不相信《国际法》,一点都不相信。”他认为,核大战、环境灾难以及很多其他风险的距离已经很近,非常迫切地需要一套基于国际层面而非国家实力的原则和法律系统,同时应该做出使联合国大会发挥作用的举措。

为了确保《国际法》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确保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继续发挥作用,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来维护《国际法》的权威,以及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图尔克认为,《国际法》几百年来缓慢地演进,已经成为一套国际准则的结合,它是许多战争和许多人类痛苦的结果,我们必须意识到放弃《国际法》会带来大量的负面后果。在世界转型、世界变局中谋求发展,必须正确地认识、负责任地使用《国际法》。

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最受关注的新兴事物之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其与核武器的结合使用,进而给和平带来威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图尔克提出,有没有可能让多极化处于国际组织框架之下?多极化在现实当中又是否能够支持这样的多边机制存在?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缩短人类作出决定,尤其是作出使用核武器决定的时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和技术现实,需要以为国际和平、稳定负责的态度来处理。

图尔克建议,应该在核领域建立人工智能“负责任使用”的国际机制。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带来很多积极的东西,但也会创造出一个新局面,需要有管制,避免核武器变成一种半自动化武器。他认为,能否在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达成某种战略稳定网络很重要。

张军对此表达了深刻赞同。他强调,大的核国家之间的共识和信任非常重要,核战略和核网络稳定是大国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

全球化红利分配:大国担当与开源式现代化

随着“全球南方”国家崛起,全球格局正在重构。数据显示,过去2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80%,成为拉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危机、地缘格局动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挑战。

世界进入深刻转型阶段,发展中国家从中将受到哪些影响?机会和挑战在哪里?在这场分论坛的讨论中,中国模式的启示作用被多次提及,大国担当被视为信任构建道路上的关键因素。

杰弗里·萨克斯认为,198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保持着每年GDP增长10%的高速发展,经济体量增长了30倍,减贫成绩也令人瞩目。同时,中国也积极使用技术,投资于教育和基础设施,这些成就都可以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即使其他国家无法复制也存在很多机会,“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提供了很多关于“双赢”的证明。

在竞争与合作、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间,各类型国家能否平等地分享全球化红利、不同国家之间会否因此走向进一步分化,都是当今世界格外关注的话题。如何确保全球化发展更平衡、更包容?

郑永年引用了中国战国时期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结合中国的共同富裕理念提出了“开源式现代化”建议。他认为,西式全球化、西式现代化模式下,西方国家不仅没有在先富起来之后帮助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富起来,反而创造出一些障碍导致穷人无法变富。但与此相反,中国追求的是共同现代化。

作为塑造共同未来的直接行动者,大国之间如何率先重新建立起信任?郑永年认为,不论美国及特朗普如何做,中国都应该继续坚持自己的开放政策,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各国的共同现代化和共同繁荣。

杰弗里·萨克斯认为,大国间重建信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其他大国的红线,从而避免冲突;其次,大国应该回到核军备控制工作中去;第三,大国应该照看好自己的周边地区,尊重而不是欺负邻国,做负责任的国家;第四,大国应该牵头加强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以牵制个别国家的行为,其中明确的法律是重要基础。

图尔克也从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现象指出,大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这类行为,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框架、切实的讨论和具体实在的行动。关于军事冲突,他以乌克兰问题举例称,建议在欧盟的系统框架之下建立一个长久和平联合行动机制,让更多成员参与进来。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与核安全问题,他建议大国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集体应对。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