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拥有智能后,将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人也将会变成社会自动化管理机器上的一个被控制的零件。”这是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于1950年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中表达的担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不断进步,应用领域加速拓展,催生了新业态、新场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上述担忧也被社会各方频繁提及,人类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如何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成为接下来的关键议题。

3月26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在AI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圆桌会,由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主持,来自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各方嘉宾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解放人的全新工具,拓展人类自由的边界
从石器、铁器,再到蒸汽机、电子计算机,每一次工具革命都在极大提高人类生产力的同时,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挪威商学院教授卡尔·费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力,更大的影响在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形态。从这一角度看,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人的自由的实现。

在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需求满足方式和效率。这一技术能够打开需求的天花板,给人带来更好的自由。而从满足人的需求角度来看,这种自由的实现是多维度的。

PayPal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邱寒认为,人工智能技术除了满足效率之外,还满足人类多元化的需求。比如,在服装行业,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到定制化的转变,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还优化了库存管理。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种对需求的满足,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健康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上。福德士河金属首席执行官迪诺·奥特朗在现场谈到,人工智能技术最令人兴奋的一点就是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基因检测等方面,这为难以治愈的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满足人类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人类自由的边界。

“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能源以节约人力的工具,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不止于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赞同上述观点并表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节省大量的人力,这促使许多企业进行转型,比如企业可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层面上,人工智能的普及本质上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全球化。

对于上述观点,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技术许可业务和政府事务中国区总经理钱堃指出,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会使不同地区之间的智力差距更容易被拉平,这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同互联网的发展一样,人工智能可以为边缘地区的人们提供快速提升智力水平和接触知识的机会,因此其有潜力将智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拉近到智力水平较高的区域,从而实现相对平衡。
背后的公平问题逐渐浮现
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风险和挑战也正在浮现。
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等出现是对人类能力边界突破的一次重大飞跃,远超蒸汽机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但沈抖认为,在巨大变革的背后,公平问题逐渐浮现,如何通过平台平等地赋能个体和企业,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让每个人都创造自己的价值,将成为最大的挑战。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也同意上述观点,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往往需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非常完善、高等的教育制度。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源和能力的不平等分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甚至导致人工智能成为富人俱乐部的专属工具。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公平问题,卡尔·费指出,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但它们并没有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和提升。他强调,如果一些人不善于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他们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落后。
“然而,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数据,而数据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风险。”毕马威中国副主席、毕马威中国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首席技术官及创新主管合伙人刘建刚认为。卡尔·费也指出,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最大风险是我们需要对它进行监管,但人类目前还未对人工智能监管形成共识。

抱着乐观心态与其共处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担忧,还体现在其可能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态的冲击,这也是圆桌会讨论的焦点之一。但与会嘉宾认为,应该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抱着乐观态度。
朱旭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形态结构毋庸置疑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少人担心就业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其实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当前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问题,由此,劳动力短缺成为了更普遍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恰好可以填补劳动力缺口。
卡尔·费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AI技术已经深刻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教育领域拒绝接纳AI,那将是一种严重的短视行为。不仅如此,AI的普及还意味着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渗透到各个职业领域,应加快帮助人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
在场嘉宾认为,从短期来看,目前的人工智能尚未超越人类智能,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人类能力的延伸。飞书产品副总裁施凯文认为,目前,寄生智能已经初见雏形,未来人们或许可以像帝王一样生活。从清洁、烹饪到照顾老人和儿童,人类将不再需要亲自处理这些繁琐的任务。这种生活方式将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刘建刚则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合智能模式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混合智能模式下,人类将定义创新的边界,而人工智能则负责大规模执行。
“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尚未达到需要我们担心其取代人类的阶段。”沈抖也对人工智能技术抱有乐观的看法。他指出,自由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帮助我们更接近这一状态。
郭毅可总结称,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进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可以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飞跃性进化相提并论。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巨大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科学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开始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则标志着我们第一次将人类的思维从一种缺乏科学依据的哲学性讨论,转变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命题,并且开始进行模拟和深入理解。
“这无疑是人类进入第二次复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郭毅可说道。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