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欢迎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
1. 官宣: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将于4月20至22日举行
2.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主席曾伟雄
3. vivo签约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战略合作伙伴
4.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日程(4.16)
5.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
6.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
7.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2022年咨委会会议
8.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2022年理事会会议
9.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发展与合作线上研讨会
10. 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研讨会
11.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渤海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赵志宏
12. 周小川:数字技术升级迭代并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3.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柯邱鸣
14. 潘基文:全球必须重归合作和对话
15. 图尔克:寻找合适方法治理债务危机
16. 特里亚:需要一套新的布雷顿森林协定
17. 阿赫塔尔: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
18. 薄迈伦:避免中美关系渐行渐远
19. 阿赫塔尔: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
20. 李保东秘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21. 张军秘书长考察论坛年会设施
22. 张军秘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3. ​2025年年会深观察(四):全球化面临挑战,自由贸易港带来全球贸易新动能
24. ​青年如何引领可持续未来
25. “中日企业家对话会”在博鳌举行
26. 2025年年会深观察(八):开放共识下挑战仍大,亚洲如何构想区域一体化未来?
27. 2025年年会深观察(九):全球治理将走向何方?博鳌重申多边主义,推动转型与改革
28. 张军秘书长会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等
29.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全球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落地,全球合作是关键
30.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二):实现普惠包容的全球化:是时候行动了
31. 年会热词 :亚洲世纪 | 伊恩·戈尔丁
32.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三):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问题:探索标准边界与建立全球性治理机构
33.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四):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难度陡升,亚洲如何扬长补短?
34.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五):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转变,跨境电商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35. 年会热词 :重建信任 | 翟京丽
36.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六):如何应对美国关税冲击?亚洲正在加强区域协同,追求合作伙伴多元化
37.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七):在世界大变局中重建信任:多边主义寻找新答案,不确定性考验大国担当
38. 年会热词 :多极世界 | 基里尔·巴巴耶夫
39. 年会热词 :滑铁卢时刻 | 柯成兴
40.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九):当机器变得足够智能,人类该如何与它相处?
41.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大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全球化布局,视绿色转型为商业契机
42.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一):全球协同共进,加速迈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43. 年会热词 :全球南方 | 基里尔·巴巴耶夫
44.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二):构建开放世界经济:直面特朗普关税挑战,AI或改变游戏规则
45.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四):携手共促亚洲能源转型,以全球化合作撬动各方资本参与

“当机器拥有智能后,将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人也将会变成社会自动化管理机器上的一个被控制的零件。”这是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于1950年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中表达的担忧。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不断进步,应用领域加速拓展,催生了新业态、新场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上述担忧也被社会各方频繁提及,人类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如何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成为接下来的关键议题。

3月26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的“在AI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圆桌会,由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主持,来自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各方嘉宾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解放人的全新工具,拓展人类自由的边界

从石器、铁器,再到蒸汽机、电子计算机,每一次工具革命都在极大提高人类生产力的同时,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挪威商学院教授卡尔·费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力,更大的影响在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形态。从这一角度看,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人的自由的实现。

在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需求满足方式和效率。这一技术能够打开需求的天花板,给人带来更好的自由。而从满足人的需求角度来看,这种自由的实现是多维度的。

PayPal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邱寒认为,人工智能技术除了满足效率之外,还满足人类多元化的需求。比如,在服装行业,企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到定制化的转变,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还优化了库存管理。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这种对需求的满足,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健康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上。福德士河金属首席执行官迪诺·奥特朗在现场谈到,人工智能技术最令人兴奋的一点就是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基因检测等方面,这为难以治愈的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满足人类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人类自由的边界。

“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能源以节约人力的工具,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不止于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赞同上述观点并表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节省大量的人力,这促使许多企业进行转型,比如企业可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层面上,人工智能的普及本质上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全球化。

对于上述观点,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技术许可业务和政府事务中国区总经理钱堃指出,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会使不同地区之间的智力差距更容易被拉平,这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同互联网的发展一样,人工智能可以为边缘地区的人们提供快速提升智力水平和接触知识的机会,因此其有潜力将智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拉近到智力水平较高的区域,从而实现相对平衡。

背后的公平问题逐渐浮现

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风险和挑战也正在浮现。

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等出现是对人类能力边界突破的一次重大飞跃,远超蒸汽机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但沈抖认为,在巨大变革的背后,公平问题逐渐浮现,如何通过平台平等地赋能个体和企业,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让每个人都创造自己的价值,将成为最大的挑战。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也同意上述观点,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往往需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非常完善、高等的教育制度。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源和能力的不平等分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甚至导致人工智能成为富人俱乐部的专属工具。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公平问题,卡尔·费指出,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但它们并没有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和提升。他强调,如果一些人不善于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学习,他们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落后。

“然而,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数据,而数据方面确实存在诸多风险。”毕马威中国副主席、毕马威中国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首席技术官及创新主管合伙人刘建刚认为。卡尔·费也指出,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最大风险是我们需要对它进行监管,但人类目前还未对人工智能监管形成共识。

抱着乐观心态与其共处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担忧,还体现在其可能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态的冲击,这也是圆桌会讨论的焦点之一。但与会嘉宾认为,应该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抱着乐观态度。

朱旭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社会形态结构毋庸置疑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少人担心就业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其实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当前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问题,由此,劳动力短缺成为了更普遍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恰好可以填补劳动力缺口。

卡尔·费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AI技术已经深刻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教育领域拒绝接纳AI,那将是一种严重的短视行为。不仅如此,AI的普及还意味着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渗透到各个职业领域,应加快帮助人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

在场嘉宾认为,从短期来看,目前的人工智能尚未超越人类智能,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人类能力的延伸。飞书产品副总裁施凯文认为,目前,寄生智能已经初见雏形,未来人们或许可以像帝王一样生活。从清洁、烹饪到照顾老人和儿童,人类将不再需要亲自处理这些繁琐的任务。这种生活方式将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刘建刚则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合智能模式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混合智能模式下,人类将定义创新的边界,而人工智能则负责大规模执行。

“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尚未达到需要我们担心其取代人类的阶段。”沈抖也对人工智能技术抱有乐观的看法。他指出,自由的本质并非仅仅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帮助我们更接近这一状态。

郭毅可总结称,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进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可以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飞跃性进化相提并论。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巨大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科学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开始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则标志着我们第一次将人类的思维从一种缺乏科学依据的哲学性讨论,转变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命题,并且开始进行模拟和深入理解。

“这无疑是人类进入第二次复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郭毅可说道。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Back To Top
Generic filters
Close mobil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