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其长期以来所秉持的原则和宗旨,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联合国未来峰会后的全球治理”高端对话现场,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如是说。
1945年夏,多国代表在美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开启全球多边合作新时代。80年来,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保护人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推动全球进步。
然而,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如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经济复苏乏力等,给全球治理带来压力,使得以联合国为基石的全球多边治理体系受到冲击。2024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在纽约召开,通过《未来契约》及其附件,为全球发展指明新方向,然而,落实进展缓慢。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下,人们对于全球治理的未来发展路径充满困惑。2025年,恰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全球治理议题在同样坐落于海岸的海南博鳌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在对话现场,如何落实联合国未来峰会的成果、重振多边体系以及推动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多国嘉宾关注与探讨的焦点议题。
重申以联合国为基石的多边主义
联合国作为全球多边主义的基石,自成立伊始便为各国践行多边主义理念搭建了最为理想的舞台。潘基文在发表演讲时指出,联合国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即将迎来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历史时刻,不仅要庆祝成就,更要反思不足。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与发展经验。这些经验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绝不能在21世纪被遗忘。在过去80年中,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在维护世界和平、维持金融稳定、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人类福祉等方面,已经充分证明了其持久的价值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潘基文坚定地表示。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撑国际秩序的多边主义根基,正遭受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的猛烈冲击。在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看来,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世界面临重回“丛林法则”的风险。
联合国主管政策事务副秘书长盖·莱德指出,联合国当前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在资源与承诺方面,政治承诺和国际合作资源的减少,使得联合国在纪念成立80周年之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
这进一步凸显了联合国改革的紧迫性。只有全面审视过往的经验与教训,联合国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变化,实现自我更新与完善。如此,联合国才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球多边主义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3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联合国80周年倡议”,以全面评估联合国体系的运行效率并进行调整。盖·莱德认为,此项倡议发布可视为联合国2.0进程开启,是联合国的一次自我升级。联合国致力于通过这一进程,利用创新、数据分析和战略性洞察等手段,升级工作方法,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反应速度和影响力。
在高端对话现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重申以联合国为基石的多边主义在当下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潘基文强调,作为长期投身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一员,他坚信多边主义是应对共同挑战的有效途径,国际社会必须坚决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制度,深化国际伙伴关系,开展包容性的对话与合作。同时,要改革全球金融架构,需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金融和发展机构。潘基文还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应发挥更大作用,以弥补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经费缺口。
推动未来峰会成果加速落地
当前,世界正面临地缘冲突加剧、气候变化、粮食能源危机、人工智能治理等多重挑战,各种新的议题不断涌现。2024年召开的联合国未来峰会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各方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去年9月,联合国未来峰会在纽约成功闭幕,全球193个成员国共同签署了《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和《子孙后代宣言》,提出了涵盖五大领域的56项具体行动计划。这些举措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尽管《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其落实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
盖·莱德强调,《未来契约》及其附件《全球数字契约》和《子孙后代宣言》是未来若干年最重要的协定之一,也许是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之后最重要的协议。
但联合国秘书长“有效的多边主义高级别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理事长徐步指出,《未来契约》的落实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未来契约》在绿色转型和金融改革方面虽然提出了很高的目标,但在具体财务承诺和可操作的行动细节方面存在不足。其次,国家间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态势,使得各国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难以达成共识。
此外,徐步还表达了对《未来契约》落实的担忧,指出未来峰会的成果不具有约束力。他强调,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确保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能够转化为具体行动,否则可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为推动《未来契约》的落实,盖·莱德呼吁各国采取切实行动。他指出,《未来契约》涉及的行动点是各会员国的承诺,属于多边议程,为会员国提供了落实行动点的机会。他还呼吁建立独立的科学专家委员会,专注于人工智能治理的对话,同时对联合国维和组织架构进行审查。
全球治理未来的具体方向
在全球治理转型的关键时刻,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召开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以推进多边主义的深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土耳其原欧盟事务部长、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沃尔坎·博兹克尔指出,全球治理转型的四个关键领域,包括改革多边机构,增强包容性和代表性;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共同挑战;技术治理创新,确保公平利用;以人为本的全球治理,服务人民。
在此背景下,意大利常驻联合国代表毛里齐奥·马萨里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包括扩大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将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数量从目前的10个增加到22个,并引入任期更长的可连任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任期从目前的两年延长至三到五年。
他还强调了增加非洲国家和其他南方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认为这将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马萨里指出,安理会改革应避免加剧世界分裂,而是通过更多共识来实现快速决策。
与此同时,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提出可以利用现有机制推动改革,例如二十国集团(G20)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占全球GDP的80%,但目前尚未建立轮换机制。他建议让20国集团等重要国家和组织参与安理会,以增强联合国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在全球治理中,大国参与和区域间组织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沃尔坎·博兹克尔从欧盟的角度出发,提出支持多边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推动《未来契约》的落实,支持多边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实践,改革多边机制,扩大多边主义的参与,以及提升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的参与。
聚焦于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和平与安全,中国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全球安全倡议。正如陈晓东所指出的,这一倡议强调对话而非对抗、结伴而非结盟、共赢而非零和,为凝聚国际社会最广泛共识、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破解人类安全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接下来,如何将这一倡议与《未来契约》加强对接、协同落实,将是推动全球安全治理走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王辉耀也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他建议联合国在中国建立办事处,以便更好地利用中国的资源和能力,推动全球治理的进程。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