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欢迎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
1. 官宣: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将于4月20至22日举行
2.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主席曾伟雄
3. vivo签约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战略合作伙伴
4.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日程(4.16)
5.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
6.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
7.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2022年咨委会会议
8.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2022年理事会会议
9.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发展与合作线上研讨会
10. 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研讨会
11.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渤海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赵志宏
12. 周小川:数字技术升级迭代并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13. 李保东秘书长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柯邱鸣
14. 潘基文:全球必须重归合作和对话
15. 图尔克:寻找合适方法治理债务危机
16. 特里亚:需要一套新的布雷顿森林协定
17. 阿赫塔尔: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
18. 薄迈伦:避免中美关系渐行渐远
19. 阿赫塔尔: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
20. 李保东秘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21. 张军秘书长考察论坛年会设施
22. 张军秘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3. ​2025年年会深观察(四):全球化面临挑战,自由贸易港带来全球贸易新动能
24. ​青年如何引领可持续未来
25. “中日企业家对话会”在博鳌举行
26. 2025年年会深观察(八):开放共识下挑战仍大,亚洲如何构想区域一体化未来?
27. 2025年年会深观察(九):全球治理将走向何方?博鳌重申多边主义,推动转型与改革
28. 张军秘书长会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等
29.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全球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落地,全球合作是关键
30.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二):实现普惠包容的全球化:是时候行动了
31. 年会热词 :亚洲世纪 | 伊恩·戈尔丁
32.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三):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问题:探索标准边界与建立全球性治理机构
33.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四):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难度陡升,亚洲如何扬长补短?
34.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五):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转变,跨境电商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35. 年会热词 :重建信任 | 翟京丽
36.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六):如何应对美国关税冲击?亚洲正在加强区域协同,追求合作伙伴多元化
37.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七):在世界大变局中重建信任:多边主义寻找新答案,不确定性考验大国担当
38. 年会热词 :多极世界 | 基里尔·巴巴耶夫
39. 年会热词 :滑铁卢时刻 | 柯成兴
40. 2025年年会深观察(十九):当机器变得足够智能,人类该如何与它相处?
41.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大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全球化布局,视绿色转型为商业契机
42. 2025年年会深观察(二十一):全球协同共进,加速迈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变革、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交织冲击的当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中突出重围,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破局路径,成为关键议题。

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紧扣这一时代命题,举行“大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圆桌会。不出海就出局?“走出去”该如何走?能源转型究竟是成本还是商机?多名学界精英、行业领袖与企业代表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企业在大变局中稳健前行指引方向。

            

在全球视野中均衡布局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董事长许立荣提出,新变局下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是,中国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公平竞争和市场规律,通过扩大国际合作来应对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全球视野,以均衡布局应对结构转移。对中国而言,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对于企业来说,则应该在全球视野中均衡布局。

许立荣提出,应对变局还应坚持长期发展理念。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经济韧性的根基至关重要,也会影响贸易的畅通和供应链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在基建领域做一些重要的投资布局,比如港口的智能化和航运的数字化,从而为全球供应链的发展作出贡献。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认为,很多中国企业都非常国际化,海外扩张也并非新现象,但基本依赖于单一的出口模型,这让不少企业当前面临较大压力。在关税升级的新局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采取全球化策略,在全球布局供应链、业务和研发,致力于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并打造出受人尊重的品牌。中国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在面对不同市场时能够发挥出作用和优势。面对“出海”趋势,中企的思维方式也要发生改变,不能仅仅关注出口,还要考虑如何与当地的企业进行融合,促进当地发展,从而在海外市场上建立更强大的影响力。

全球主权咨询公司(GSA)为不少国有企业提供主权咨询。GSA创始人兼CEO安妮-洛尔·凯谢尔表示,主权和国际合作这两者并不冲突,要进行国际化竞争首先要确保主权,同时确保能够给双方带来收益。纵观历史,国际化是由成本驱动的,但如今只关注劳动力又是短视的。因为低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在关注成本之外还应关注供应链的质量等其他因素。

关于合作方式,她提出,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面,都应该建立让双方共同成长、受益的持久的关系,也要去思考哪些机会可以确保未来的可持续性。另外,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价值再高的贸易,缺乏基础设施也无法实现,同时还要建立对投资友好且遵循规则的贸易环境,吸引企业进入并真正实现国际化。

斯洛文尼亚国家工商会斯中商务委员会主席兹加·瓦奥波蒂奇表示,中国企业通过调整“出海”战略,比如重组并购、推动数字化和创新交流等方式,在全球施展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企业的国际化布局不仅仅要关注自身需要什么,还要通过一体化的愿景、达成共识的价值观以及相互理解来共同创造价值。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关注系统的流程,还要关注宗旨、关注人、关注相互间的信任。事实上,这种认知才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驱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提升效率并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还有利于推动全球的共同繁荣。

埃尼是全球化的能源企业,埃尼中国董事会主席、埃尼能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埃尼集团执行副总裁乔瓦尼表示,他们与中国站在同一立场,并基于自身的全球化经验,致力于帮助更多企业在全球市场进行扩张,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更好地推动本地化,做到全球视野、本地化运营,而本地化代表着效率。在“出海”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对于本地市场以及本地消费者习惯的了解,这非常重要。

面对全球大变局,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提出,比“出海”意识更高的是全球视野。要想成为伟大的企业,一定得先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因此中企必须用全球视野整合国际资源,融入当地社会,帮助当地发展。实现了“外循环”后,中企还应回到国内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双循环”。

视绿色转型为商业契机

全球化布局的同时,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转型在企业增强韧性的应变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提出,当前,全球及中国经济增长不足,根源在于渠道生产力不足、缺乏大规模投资机会。中美对于再工业化的认知存在差异,美国旨在促使制造业回流,创造投资与生产场景以提升生产率;中国则借助数字化与能源转型,对各行业进行再工业化。国内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与能源转型,寻求投资与增长机会,这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也是他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原因之一。

在能源转型方面,刘俏强调,企业要转变思维与叙事方式,将能源转型视为蕴含巨大投资与价值创造机会的商业契机。据测算,到2050年,全球实现净碳排放归零需要10万亿美元规模的巨大投资,中国承担的投资部分亦规模可观,这为经济增长和价值释放提供了机遇。不仅新兴行业,传统行业也能从能源转型中受益。以钢铁行业为例,将长流程炼钢技术向短流程转型,若短流程技术占总产能40%,每年可减少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按欧盟碳价计算,能创造3000亿人民币的价值。因此,企业应认识到能源转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高海纯表示,AI作为产业变革基点,将深刻改变能源行业。从研发制造型企业的视角看,科技创新是光伏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AI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推动电池组件研发。在生产制造中,AI助力工厂无人化,提升产线运营管理效率与质量良率。在智慧电网时代,AI与电网深度融合,让电网成为复杂密集的数据系统。她强调,“AI绝对不是佐料”,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必须重构产业体系。企业内部则应加强AI团队建设,促进产业与AI的深入融合。

高海纯还提出,避免绿色能源成为过剩产能是重要课题。关于绿色能源,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将绿色从成本转为核心竞争力。绿色能源具有经济效益,发电成本低,且未来非绿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绿色投资作为长期战略资产应尽早投入。她鼓励合作伙伴将绿色嵌入商业模式,打通绿色价值链。另外,绿色使用要围绕需求和场景做解决方案,企业应与能源侧共创。在全球化合作方面,他们倡导全球本地化,建议与各地合作伙伴从研发到服务实现一体化本地供应,满足本地绿色需求。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王维表示,近年来,他们持续在全球进行布局,尤其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市场,逐步地通过新技术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凭借新技术与数智化升级,伊利在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加工全链条实现增效,持续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比如,在伊利的供应链上游,牧场运用前沿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其中,工作人员借助手机APP,就能清晰掌握奶牛的各项信息,涵盖进食、运动、繁育等多个方面。同时,牧场采用自动机器人挤奶、推料机作业,营造恒温恒湿的环境,既提升了牧场的运营效率,也提高了奶牛的生活质量。在工厂端,以呼和浩特总部工厂为例,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一小时可生产4万包牛奶,每日鲜奶处理能力达6500吨。下游环节,伊利借助大数据雷达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依托科技研发推出针对性产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比如针对乳糖不耐人群、银发群体的功能性牛奶。此外,伊利还与1.5亿消费者开展在线协同创新。

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陈涛认为,科技创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他们围绕人工智能(AI)、数字化和智能运维展开一系列探索。包括在发电厂引入工业互联网和AI远程监测系统,实现设备故障的预测性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损失,提升运营效率;在电网安全与市场交易层面,借助 AI算法监测潜在风险,优化电力交易策略,降低售电成本。同时,智能客服与 AI智能库的运用,大幅提升了客服效率,未来将继续深化AI与能源融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陈涛提出,能源转型是全球共识,但转型的推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兼顾成本、供应链安全和市场需求。中电于2007 年率先发布气候愿景 2050,明确减碳目标,并于 2021 年进一步更新目标,致力于在 2050 年底前实现价值链净零排放。作为内地能源行业的重要境外投资者,他们积极响应中国“双碳” 战略,大力发展零碳能源业务,零碳能源装机比例超 70%。为应对新能源发展挑战,中电将持续探索新型能源管理和创新商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

金光集团APP副总裁翟京丽也在现场分享了他们在新兴技术应用和应对能源转变挑战的实践。其中,在新兴技术应用上,他们推动效率向创新转变,推动降本向增值转变,并推动竞争向协同转变。她认为,未来的制造业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企业唯有以开放心态,持续地去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才能够赶上这个变革的步伐。

在翟京丽看来,制造业作为能源转型的生力军,不仅仅要主动顺应趋势,还应该把挑战变为机遇,打造能源竞争力。为此,她建议“坚持系统观念,坚定目标方向,坚持全局思维”。比如,推动传统能源消费向多能互补、融合发展转型,发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势,构建稳定能源供应体系。同时,从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发力,打造产销一体化绿色能源发展模式。坚定目标方向指建立战略、技术、要素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战略上应将零碳园区共建和碳资产管理纳入ESG 核心指标;技术上则联合高校攻关低碳技术,用数字化提升能源效力;要素上应建立碳足迹数据库,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开发绿色金融债券配套。坚持全局思维,则需要构建绿色能源生态圈体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协同体系。龙头企业主导制定行业绿色标准,带动上下游企业设备升级;通过产业联盟共享节能技术,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实现能源效率提升与价值共享。

作为分论坛的主持人,毕马威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在最后将现场嘉宾提出的应对策略总结成了9个字,即“优结构、走出去、差异化”。为了优化结构,针对行业产能过剩、以价换量等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收购进行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集中发展核心业务,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品控制力与影响力,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则要意识到“出海”不仅是企业走出国门的行动,更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关于差异化,一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实现差异化,积极拥抱新技术,将技术融入生产、研发和制造过程,抵御价格竞争和市场收缩风险;另一方面,应主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降低消耗与污染排放,减少对资源进口的依赖,规避供应链风险,提升企业形象及其吸引力。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Back To Top